招商引資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是突破發展的“活力源”。
今年以來,鎮平縣深入貫徹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市一季度開門紅大會精神,實施全年、全員、全產業鏈招商戰略,壯大招商力量、創新招商方式、明確招商重點,招大引強、招新引優。以招商工作大突破,推動整體工作加快突破、加快發展,奮力奪取一季度“開門紅”。
目前,已達成合作意向項目56個,簽約落地項目15個,其中超億元項目9個。
激發動能 形成招商大格局
領導示范主動出征?h處級領導帶頭落實二分之一工作法,發揚“六皮”精神,迅速行動,每月至少開展外出招商活動1次以上,全年每人引入超億元項目1個以上。2月1日—13日,該縣縣委書記艾進德帶隊赴京津冀、長三角地區考察對接項目招引工作,先后考察了北京泛華集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北京芯之路控股有限公司等21家企業和6個商協會,圍繞EOD開發、醫療健康產業、再生晶圓集成電路生產等26個項目進行深入洽談,達成合作意向項目15個,已經簽約項目6個,投資額超100億元。
人人參與全面出擊。樹立“人人都是招商主體、處處都是招商環境、事事都是招商形象”的思維理念,所有鄉鎮街道、縣直單位、群團組織等都承擔招商任務,根據單位性質和人員,組成招商聯合體,實行聯合招商,任務同擔、信息共享,每個招商聯合體每月制定外出招商計劃,開展招商活動,對接洽談項目。全縣已經確定106個招商主體,先后赴廣東、上海、浙江、江蘇、鄭州等21重點區域和城市開展招商活動50余次,洽談對接項目30余個,簽約項目9個,全縣大抓招商的氛圍不斷濃厚。
突出招商重點。把產業招商作為“重中之重”,實施全產業鏈招商,圍繞“132”產業體系,建立“四庫一圖”(目標企業庫、謀劃項目庫、優勢資源庫、人才信息庫和產業招商圖譜),瞄準三類500強、上市公司、頭部企業,堅持大員主動聯系,上門拜訪主動推介,重點招引龍頭型、支撐型、鏈環型企業和項目,全縣已簽約15個項目中,產業項目有13個。
創新方式 推動招商新突破
專業招商。依托“五大戰區”,組建專業團隊,在全縣范圍內高標準選配一批懂經濟、懂政策、熟悉招商流程、善于項目談判的人員充實到五大戰區;分別成立招商公司,開展駐地招商、長期招商。依托專業機構力量開展招商,該縣與廈門維爾斯公司、上海東方龍公司合作建立委托招商,與重慶盈田公司合作建設智能制造產業園平臺,與中水電三局合作建設食品產業園平臺,與首創集團合作建設中小企業孵化園平臺,依托專業公司的優勢和客戶資源,實現快速招商。1月31日,該縣召開一季度開門紅誓師大會,舉行五大招商戰區授旗、宣誓出征儀式。2月1日,該縣舉辦招商業務知識提升培訓班,全體駐外招商干部及各單位招商專干共140余人參加培訓。
集群招商。依托“大使”集群,聘請鎮平縣籍在外成功人士、駐外商會會長、離退休老干部、縣外友好企業家、鎮平金融機構負責人等有影響力、號召力、人脈資源廣的人士為鎮平“招商大使”,頒發“招商大使”聘書,發揮大使橋梁紐帶作用,為引進產業鏈、創新鏈上下游企業牽線搭橋;依托“企業”集群”,開展“企業招商”競賽活動,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大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方案》,鼓勵縣內想念集團、利欣藥業等龍頭企業招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配套協作到鎮平投資;依托“協會”集群,廣泛聯絡南陽、鎮平駐外商會、產業協會,發揮商協會消息靈通、投資信息多等優勢,搭建政府與企業溝通橋梁,助力招商工作。目前,該縣聘請并頒發招商大使證書16個,通過“集群”招商模式獲得有效招商信息80余條,落地簽約超億元項目2個。
親情招商。持續實施“鎮平人建設新鎮平”戰略,發揮鎮平在外人士多、成功人士多的獨特優勢,利用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國慶節等特殊時間節點,舉辦返鄉創業大會,以鄉情為紐帶,號召他們“回故鄉、建家鄉”,推動各行各業優秀人才以總部回遷、項目回移、資金回流、技術回鄉、智力回哺等方式參與新鎮平建設。春節期間,該縣舉辦鎮平籍在外老鄉懇談會、縣內工業企業座談會、玉文化產業發展懇談會等大型推介活動6場次,開展意向合作洽談26次,收集有效招商信息186條。
優化服務 提升招商競爭力
專班貼心服務。將招商引資領導小組和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合署辦公,對意向項目成立項目專班,實施“全生命周期”“一對一”跟蹤服務,明確一名縣級領導為首席服務員,從項目洽談、簽約、開工、建設、投產各環節一包保到底,一站式解決項目引進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促使在談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
優化審批流程。對標全國最優審批改革目標,通過減、放、并、轉、調等方式,對項目審批全流程進行了優化再造,將審批時間最長的政府投資類工程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至31個工作日,審批時間最短的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4.5個工作日,平均壓縮30%以上。鎮平縣天工裝配式產業園項目、鎮平縣鄉村振興創業園項目等,實現“一天發四證、拿地即開工”的目標。
強化要素保障。樹立“土地跟著項目走”的理念,實行“標準地+彈性年期”供地模式,將工業用地50年固定出讓年期分解為20年等彈性供應年期,土地出讓價格降低60%左右,確保項目“拿地即開工”。發揮縣內聚鑫、聚鼎、城投等國有平臺融資作用,以股權投資形式參與重點招引項目建設;新設立新興產業基金、城市更新基金、鄉村振興基金、先進制造業基金“五大基金”,破解企業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