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伏行業的前景如何?
在16日于北京舉行的光伏行業2022年發展回顧與2023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就行業去年發展進行了回顧并對今年形勢進行了展望。他表示,去年國內光伏行業再創佳績。2022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規模第一次超過500億美元,產量、裝機繼續大幅增長,鈣鈦礦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也“全面開花”,取得可喜進展。但與此同時,行業仍面臨配儲成本增加、強制產業配套等諸多問題。預計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在95-120吉瓦,預計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2024年就將超過水電,2027年將超過煤炭。
去年出口首超500億美元
歐洲占比約46%
據王勃華介紹,去年我國光伏行業再創佳績,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在55%以上,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同比增長59.3%,光伏產品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0.3%,光伏制造端產值(不含逆變器)超過1.4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95%。
具體來看,去年國內多晶硅產量82.7萬噸,同比增長63.4%;硅片產量357吉瓦,同比增長57.5%;電池產量318吉瓦,同比增長60.7%;組件產量288.7吉瓦,同比增長58.8%。全國新增裝機87.41吉瓦,其中分布式新增裝機51.11吉瓦,同比增長74%;集中式新增裝機36.3吉瓦,同比增長41.8%。
出口方面,2022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規模第一次超過500億美元。其中,組件出口423.61億美元,硅片50.74億美元,電池38.15億美元,合計約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出口到各大洲市場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歐洲市場增幅最大,同比增長114.9%。整個2022年,歐洲依然是中國光伏產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場,約占出口總額的46%,占比繼續提高。
技術創新方面,王勃華表示,去年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刷新效率紀錄14次,其中10次為n型電池技術。我國鈣鈦礦電池研發效率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無論是純鈣鈦礦電池、無機鈣鈦礦電池還是鈣鈦礦晶硅疊層電池、全鈣鈦礦疊層電池、柔性鈣鈦礦電池等,都取得可喜進展。
配儲成本增加等問題
影響光伏發電建設
不過,王勃華也不諱言,我國光伏發電建設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就是光伏電站配儲成本進一步增加。
近年來,光伏電站按容量以某一比例配置儲能作為輔助消納與支撐電網的措施,成為電站開發建設的前置條件。在儲能商業模式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強制配儲給投資商帶來巨大負擔,且很多省份配儲要求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實際運行中,大部分光伏電站所配置的儲能系統被電網調度情況較少,難以獲得相關收益,反過來卻增加了不少成本。”王勃華說。
其次,他表示,部分省份工商業電價峰谷時段調整,為行業發展帶來不確定性。“這個出發點是為了解決新能源消納壓力,但把新能源出力最主要的時段劃為谷段,使得分布式電站收益率下滑嚴重。”
其三,強制產業配套現象依然嚴重。“這一現象已存在較長時間,盡管國家、省級部門多次出臺文件,但落地效果仍有待觀察。”
此外,他還提到國內光伏用地需求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王勃華表示,電力市場交易發生很大變化,也給光伏發電收益帶來不確定性。“原先,中長期長協交易的電力市場收益等于上網電量乘以固定電價,但現在等號變成不等號,電力市場、固定電價等的內涵都比以前更豐富,給行業帶來新的挑戰。”
從國外來看,他表示,貿易壁壘已給我國光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帶來困難,而海外大力發展本土制造業也有可能對我國光伏制造業造成沖擊。
展望今年:
預測國內裝機最高120吉瓦
展望行業未來,王勃華引用IEA(國際能源署)的判斷表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將超過煤炭,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來源。2022年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將增加2400吉瓦。預計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2024年將超過水電,2026年將超過天然氣,2027年將超過煤炭。2022年到2027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計達1500吉瓦,其中分布式年均新增170吉瓦。
“這個預測和5年前的預測相比,提高了80%多,和2021年的預測相比,提高了30%,可以說是IEA預測史上最大的調整。”王勃華說。
基于此,他表示,今年全球的光伏新增裝機可能達到280-330吉瓦,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預計在95-120吉瓦。
在15日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的2023光伏發電項目經濟性分析論壇上,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也在題為“2023年光伏市場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中預測,2023年國內新增裝機將首次超過1億千瓦,達到120吉瓦左右,且裝機增長主力由分布式轉變為地面電站。
咨詢機構IHS Markit高級分析師胡丹在預測2023全球光伏供應鏈發展與裝機時認為,全球新能源仍然在加速成長,主要市場新能源發電的占比都有提升,預計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將達到350-380吉瓦。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劉譯陽表示,我國光伏行業目前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安于現狀。在這個關鍵時期更要鍛長板、補短板,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經濟性分析能力。
“在平價上網政策的驅動下,我國光伏發電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不僅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也必將成為未來綠色能源的主力軍。”劉譯陽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陶冶認為,“雙碳”目標確立以來,光伏開發利用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等綠色電力以多種方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范圍、規模、種類逐步擴大。隨著綠色電力消費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2023年光伏等新能源在中國增長將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