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領先全球的速度優勢正在新基建、新產業等重大項目中顯現出來。無論是大型郵輪的建造,還是算力基礎設施的推進,乃至老工業基地的轉型,一大批如火如荼建設的重大項目中,中國速度成為中國制造搶占市場機遇的重要優勢,中國制造的高質量發展也成為中國速度的最好注腳,共同構建起的是強大的產業競爭力,探索出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上海:大型郵輪供應鏈本土化進程提速
一艘郵輪零部件超過2500萬個,供應商超過4000家,郵輪上的管線長度達到數千公里……隨著國產郵輪建設穩步推進,與之相關的郵輪供應鏈本土化進程也受到各方關注。
記者從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管理局獲悉,到2月中旬,國產大型郵輪首制船項目總體進度已超過91%,預計將于2023年底交付。在國產郵輪建造順利推進的同時,業內人士認為,積極布局郵輪供應鏈,加快本土化,是產業發展和地區發展的雙贏路徑。
大型郵輪“雙輪并造”
“國產首制郵輪背景工程、內裝工程和調試工程齊頭并進,項目總體進度已超過91%,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設計、建造、管理等各項工作全面優化并于2022年8月按期開工。”在近日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管理局舉行的郵輪產業規劃發布會上,中國船舶集團副總經理孫偉說,上海外高橋地區推動郵輪產業發展已取得重大進展,正式邁入大型郵輪的“雙輪并造”時代。
國產首制大型郵輪2019年10月開工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預計今年年中出塢、年底交付,該郵輪總噸位13.55萬噸,客房2125間。據悉,由上海建工安裝集團承擔的餐飲及冷庫區域背景工程和公共區域電氣、通風工程推進順利,已進入局部修改和試驗報驗最后沖刺階段。
相比于首制船,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總噸位增加了0.67萬噸,總長加長了17.4米,客房數量增加了19間,總長達341米,型寬37.2米。
對于郵輪建造來說,設計是建造的基礎。“為了保障首艘和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的順利交付,我們與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廠組建了中意一體的聯合設計團隊,承擔國產大型郵輪詳細設計和配建任務。”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彥國說,這些舉措有效確保了船廠的連續開工。
供應鏈加快本土化
在造船業,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和大型郵輪一起,被譽為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上海外高橋地區(涵蓋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港綜合保稅區、浦東新區高橋鎮、高東鎮等)地處長江黃金水道和沿海大通道交匯點,具備發展郵輪產業的先發優勢和良好條件。
郵輪建造對各方面要求很高。“以內裝為例,空調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船上的空調需要在抖動的情況下正常工作。此外,郵輪上的管線有幾千公里,這對埋線要求特別高,有一處破損,就可能導致全船停電。”浦東新區高東鎮黨委書記唐穎舉了兩個例子,讓大家對大型郵輪的嚴苛標準有更深刻的認識。
郵輪因其特殊性,在動力、推進、輪機、電氣、通導等傳統的船舶供應鏈之外,衍生出具有郵輪特色的供應鏈體系。
“在歐洲,郵輪產業的本土化率高達80%,在空間分布上呈現集群特征,在意大利、法國、德國形成了多個郵輪產業基地。”汪彥國對記者說。
以占據郵輪價值總量30%至50%的內裝系統為例,中船方面收購了世界一流的郵輪內裝企業——德國RM集團,承接了首艘國產大型郵輪1/3的公區內裝業務,并積極布局材料、設計和工程服務的本土化。
2月15日,《外高橋地區郵輪產業發展規劃》發布。該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外高橋地區初步建成世界級郵輪制造總裝基地、服務全國并輻射亞洲的亞太郵輪物供基地;到2035年,形成產業體系完善、高端制造領先、消費資源匯聚的世界級郵輪產業集聚區。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李慧介紹,優化郵輪產業布局,外高橋將加快建設“一基地三片區”:“一基地”是指在外高橋造船廠基礎上,打造外高橋郵輪制造基地;“三片區”是指建設郵輪貿易服務片區、郵輪商務服務片區和郵輪研發服務片區。
“我們從郵輪制造起步,未來將強化人才培養和規則制定,逐步發展成郵輪產業集群。”唐穎說。
汪彥國表示,大型郵輪建造這一巨型系統工程,是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提升中國制造在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工程。未來大型郵輪的系統化建造,將大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并推動設計、研發、管理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
有望實現批量化建造
為推動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海推出了《支持外高橋地區郵輪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分四個方面共20條政策。一是加快郵輪產業市場主體集聚,支持郵輪研發、設計、航運、總部企業落戶。對首次認定、新引進的符合條件的郵輪相關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研發機構,按上一年度研發費加計扣除額的10%,給予25萬至500萬元一次性資助;二是推動郵輪產業創新發展,給予郵輪高端智能裝備首臺套突破項目支持。滿足一定條件的,給予郵輪企業設備補貼,給予郵輪企業技術轉讓所得免稅;三是推動郵輪產業鏈價值鏈提升,鼓勵郵輪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支持建設郵輪智能工廠,支持郵輪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其中,對符合條件的市、區重點郵輪技術改造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的獎勵;四是優化郵輪產業營商環境,支持郵輪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優化郵輪產業用地供給,給予郵輪產業人才貢獻獎勵,支持跨境職業資格互認。其中,符合條件的航運專門人才,可申辦上海常住戶口。
隨著一系列技術突破以及支持政策的落地,李慧認為,國產大型郵輪實現批量化、系列化建造指日可待。
“未來我們將不斷完善產業鏈,推動企業總部、郵輪運營、郵輪制造等相關業態加快集聚,將郵輪內裝產業開放創新中心建設成為世界級郵輪產業創新中心,推動郵輪旅游免稅購物等消費新業態發展。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移動的海上城市’在外高橋迎風啟航。” 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管理局副局長趙峰說。
江風吹拂,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陽光照耀下,大橋3號墩主塔呈梯形向天空延伸。在100多米的高空,工人們操作塔吊、泵車,正忙著為主塔塔身澆筑混凝土。
“我們提前做好人員培訓、設備檢查工作,開年即開工、開工就大干,確保全年建設任務如期完成。”負責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建設管理的寧安鐵路公司總經理金武說,大橋為三塔兩主跨斜拉橋,目前三座主塔均進入塔柱施工階段。
大橋建成后,將在長江兩岸間架起一條快速通道,進一步優化長三角地區路網布局。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安徽省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2522公里,居全國前列。2023年,安徽省計劃開工建設沿江高鐵合肥至武漢段,加快推進合肥至南京至上海高鐵、合新高鐵、巢馬城際鐵路等項目,全年鐵路計劃投資485億元。
據悉,國家高速鐵路網規劃的“八縱八橫”主通道,目前有“三縱三橫”6個通道、10條路網干線經過安徽。江淮大地上路網密布、高鐵飛馳。
除交通領域重大項目加速建設外,2022年,“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名列其中。2023年新春伊始,在安徽省蕪湖市,各類算力基礎設施項目正加速推進。
在蕪湖市三山經濟開發區,星載液冷大數據中心項目一期已投產運營。“項目一期投資約5億元,今年1月已建成液冷數據中心和液冷技術應用示范點,可以為企業提供算力服務。”安徽星載網聯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晶晶說,項目開年已獲訂單5000余萬元,很是振奮人心。
“數據中心是耗電大戶,使用液冷技術后,綜合能耗將大大降低。”劉晶晶說,今年5月,星載液冷大數據中心項目二期將動工,計劃建設機柜生產制造基地和冷卻液生產調配基地,致力于打造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算力。
“算力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底座,蕪湖正在積極打造算力中心城市。”蕪湖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方堅說,作為聯通長三角樞紐節點與甘肅、貴州等西部樞紐節點的重要通道,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能促進東西部地區之間數據流通、價值傳遞,做強數字經濟。
截至目前,蕪湖數據中心集群重點推進項目26個,其中已簽約項目7個,總投資額2140億元;已簽訂框架協議項目7個,重點在談項目12個。
除了蓬勃發展的新基建項目,一些重大的產業項目,也在新春“拔節生長”。
從空中俯瞰,位于安徽合肥的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研發測試場,如同一個巨大的圓環。這一占地近20萬平方米的測試場中,密布著或筆直或彎曲的道路。這些都是對汽車等產品進行噪聲、震動和整車聲學測試的測試路,F在,這里有工程機械往來作業。未來,新能源汽車將在這里疾馳,測試各項性能參數。
自2020年12月大眾安徽揭牌以來,這一中外合資的新能源汽車項目穩步推進,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作為大眾汽車集團在華第三家MEB(模塊化電驅動平臺)工廠,大眾安徽MEB工廠目前已全面建成,首款車型將于2023年年底投產;兩座供應商園區正在建設中;包括研發測試場在內的大眾安徽研發中心分三期建設,占地面積共計43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已竣工;研發測試場于2022年3月開工建設,預計2023年中期竣工。
“面對未來,機會永遠存在,我們很高興身處高度活躍的中國市場,這里正驅動著全球汽車市場的創新。”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有關部門的有力支持下,大眾安徽各大項目順暢推進。從產業角度看,安徽高端制造業聚集,科創氛圍濃厚、人才密集,這為大眾安徽長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遼寧:老工業基地加快“智造”升級
作為京沈對口合作的重要標桿、科技創新企業的孵化器,記者近日走訪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了解到,這里已“帶土移植”科技型企業126家,老工業基地鐵西區正加速從制造邁向“智造”,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2年,我們企業的營業收入近2億元,目前我們已圍繞東北生豬上下游企業開展了豬場管理、交易、金融等多項服務。”遼寧農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康玉明說。遼寧農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農信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沈陽設立的東北區域總部,隨著公司發展不斷向好,這里的員工數量不斷增加。
在京沈對口合作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沈陽市鐵西區與北京中關村共同規劃建設了沈陽中關村項目。記者采訪了解到,去年以來,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7家,遼股交掛牌企業6家,2022年企業累計營收約4.78億元。目前,該中心已聚集了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126家。
越來越多科技創新型企業選擇落戶,是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不斷升級精準服務的結果。近年來,沈陽市不斷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營商環境、產業環境不斷向好,產業結構“新陳代謝”明顯提速。
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不斷鏈接資源,優化生態賦能企業成長。“我們一方面致力于加強京沈兩地科技、金融、技術等創新資源的溝通合作;另一方面,努力為中關村創新項目提供創業輔導、融資對接、技術開發等深度服務。”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有關負責人史玉珠說。
投資升溫、項目落地、創新集聚的背后,是地方努力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2022年,鐵西區在全市率先實施產業項目“標準地供應+帶方案出讓+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工程項目審批縮短至90天以內,90%的事項“只提交一次材料”即可辦理。目前,鐵西區市場主體已突破17萬戶。
“營商環境怎么樣,企業感受最直觀。如今不僅企業注冊更方便了,經營中遇到難題,政府部門都能隨時幫忙解決,這種‘管家式’服務讓企業心里有底了。”沈陽眾勱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穎說。
走進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三層,沈陽眾勱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們正在工位上忙碌。沈陽眾勱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醫療診療、醫療管理、醫療服務及相關產品軟件及管理平臺的研發、銷售與運營,其自主研發的中醫輔助診脈系統已在廣東、云南等多個省份落地。“最近我們正在和大連一個社區養老機構談合作,順利的話,能投放中醫輔助診脈儀器300臺左右。”劉穎說。
按照“復制中關村模式,打造創新生態,厚植創新土壤,培育創新種子”的工作思路,沈陽正致力于構建立足沈陽、面向遼寧、輻射東北的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曾以重工業為主要產業的鐵西區,如今新動能日趨強勁。“未來,我們將繼續積極搶占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讓更多好企業在沈陽開花結果。”史玉珠說。